您现在的位置: >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 政府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 总结报告
攻坚克难 负重奋进 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在201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2-08  来源:

2010年2月1日


尊敬的陈国副市长、林王平副厅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全国、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2010年工作,并对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全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

  下面,我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工作报告。

  一、积极应对危机,勇于面对挑战,2009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承受巨大压力的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在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团结一致,负重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突出贡献,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一)就业工作破冰前行,民生之本更加巩固。

  2009年,对就业工作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27.88万人,同比增加1.82万人;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5万人,同比增加0.8万人。面对巨大压力,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促就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善服务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来抓,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容应对重重考验,危中抢机,逆势求进,至2009年底,就业形势呈现出“四升两降”的良好态势。“四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45万人(分别占全省和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2/5强和1/15强),同比上升12.91%(其中本市城镇户籍人口新增就业34.38万人,同比增加34.03%,为多年来未有);失业人员再就业19.53万人,同比上升10.40%;失业人员再就业率70.07%,同比上升2.17个百分点;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8%,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两降”:至2009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分别比全国和全省水平低2.05和0.3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期末尚有失业人员75085人,同比减少1368人。我市就业工作,在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特殊时期,做出特殊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健全三项机制、完善三大体系、重点帮扶三类人群。

  1、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密切跟踪监测企业破产关闭、停业整顿、经济性裁员、产业结构调整等造成从业人员减少和岗位流失状况。二是健全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机制。加强用工巡查、扩大抽样范围、加大统计频率、实施重点监控,及时收集和报送就业形势数据和分析报告,为全面掌握就业状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朱小丹书记5次批示,给予肯定和鼓励。三是健全社会保险促进就业机制。实施降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缴费比例,调整失业、工伤保险最低缴费基数,阶段性调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阶段性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等措施,全年累计为18万家参保企业和320万名参保人减轻负担53.36亿元,为支持企业、保就业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短短1年中,以市政府、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等名义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等12个促进就业的文件,反应快、措施实、效果好,有效推进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和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进程,对稳定就业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完善就业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增加考评单位、补充完善考评项目、建立奖励办法,联合各部门力量共同做好就业工作。全市1447个社区中,有1039个社区创建为“充分就业社区”,占总数的71.80%,超过原定目标6.8个百分点;全市1149个村中,有159个村创建为“充分就业村”,占总数的13.84%,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帮扶体系。制订促进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社保补贴等政策;扩大创业培训范围,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推进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创业信息、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成效初显。目前我市已建立各类创业基地30个;特困人员自主创业“春林”品牌实现了由创办肠粉小吃店到运营5000吨运输船、由带动8人就业到带动106人就业的质的飞跃。

  3、重点帮扶三类人群。一是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平台作用,举办全市性“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2009百场招聘会”等专项活动,2009年,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招聘会738场,提供岗位26.05万个,进场求职者达78.96万人次。实施《广州市公益性岗位申报和安置困难群体就业实施办法》,在统筹安置困难群体就业上实现了新突破。对214.56万人次发放就业帮扶补贴2.90亿元。二是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近1000场,提供就业职位10万多个,同比增加145%。积极推进就业见习活动,分两批授予85家知名企业为“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全年共有3996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审核发放见习补贴560万元,参加人数和发放补贴金额均比2008年增加近3倍。三是重点帮扶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查、职业介绍服务、对口劳务帮扶等工作,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本市农村劳动力和本省户籍在职农民工技能培训。据统计,2009年,培训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54510人、新增转移就业71450人,分别超额9.02%和42.90%完成每年培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万人的目标任务。此外,我市还对4.81万名非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全年累计吸纳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9.61万人次。广州市政府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社保体系建设阔步推进,惠民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整体扩面、系统调待、均衡共享、精细服务”工作思路,加快建设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共享型社会保险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民满意度大幅上升20.9个百分点。

   1、整体扩面。2009年,我们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人手不足等困难,想方设法,层层发动,扎实推进扩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年底,我市社会保险五险参保人数达1856万人次,同比激增206万人次,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参保1758万人次和本市确定的参保1808万人次的目标任务。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15万人,同比增加75万人;失业保险312万人,同比增加29万人;医疗保险608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工伤保险355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生育保险16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

  2、系统调待。养老保险方面,2009年,我市连续3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比2008年增加510元/月,增幅为33%,调整频率之高、幅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我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已增至2057元/月。此外,首次调整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发48元,增幅为10.15%,调整后达521元/月·人。医疗保险方面,出台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办法、扩大门诊特定项目范围等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参保人住院基本医疗费个人总体负担比例,由原来的占38%左右下降到21%左右,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更进一步下降到14%左右;200多万人次享受了普通门诊医疗待遇,统筹金平均支付83元/次,减轻参保人费用负担超过43%。工伤保险方面,伤残津贴、伤残补偿金等大幅度提高,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同比增长12%,平均每人增加22.68万元;实施免费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测,属国内首创,自去年7月至12月,已免费为1.14万名高危害高风险行业生产一线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失业保险方面,将待遇标准从688元/月提高到791元/月,提高了15%。生育保险方面,调整提高生育津贴和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金待遇,人均生育保险待遇已近1.6万元,为全国最高。2009年,我市社会保险基金合计支出达242亿元,同比增长29.42%。

  3、均衡共享。一是重点推进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在新征地项目工作中落实“即征即保”机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权益,至2009年底,审核新征地项目374个,预存保障资金21.8亿元,涉及被征地农民7.8万人;通过开展百村(镇)调研等活动,摸清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现状,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至2009年底,我市共有33万名农村居民(含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超额22.22%完成了2009年扩面任务。二是推进医疗保险全覆盖。为巩固和发展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试点工作成果,研究制定了调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意见,设立了符合大中专学生就医特点的普通门诊管理模式,方便更多人群参保;制订实施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保障了外来从业人员医疗权益。三是积极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和扩大服务业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四是制定出台关闭破产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保障其生育保险权益。此外,我市还出台了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实施了国家和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等,均衡共享的社保体系更趋完善。

  4、精细服务。稳妥推进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根据实施社保新政策需要,调整完善经办业务规范。在时间紧、发放量大的情况下,确保全市计划生育奖励金按时发放到位。改革养老金领取存折发放方式,使之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加强医保二级经办机构建设,拓宽服务平台。实施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定点医药机构医疗行为。推进广佛异地就医同城化;先后与海南省、成都市签订异地就医合作协议,成为省内第一个开展跨省异地就医合作的城市。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管理率达75.8%,走在全省前列。

  (三)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智力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针对我市人才素质结构、政策环境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能的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引进各类在职人才6500多人,同比增长3.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83.1%,同比增长2.7%。目前,广州地区共有两院院士65人,同比增加16%;市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78人,同比增加2%。

  1、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优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围绕高层次人才学术研修、配偶就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以及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二是改革高层次人才评选办法。我市增选2009年两院院士、推荐“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均从“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选中产生。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市“121人才梯队工程”首批确定两院院士后备人才6人,启动“121人才梯队工程”第二、三层次人才选拔工作,首次对后备人选在调研实践与学术研究、辅助科研等方面给予人均25万元的政府资助。四是博士后工作上新台阶。鼓励以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主体吸引博士后人员,促进人才与项目对接。鼓励经营好、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要求建设企业,并积极组织做好申请设站工作。目前全市共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个、分站11个,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51名。

  2、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情况考核与职称晋升挂钩制度。2009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8.65万人次参加市级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比增加18.8%。二是完善职称评审办法。继续在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推行量化评审。探索开展工程系列职称评审面试答辩工作,全市729名建筑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申报人员均参加了面试答辩。三是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全年共调整61个评委库,新吸收入库专家1800多人,目前评委库专家总量已突破1万人。建立非公单位职称申报绿色通道,首次开评共受理529人申报。四是积极推进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全年近3万人次的职称业务全部通过网上办理。全年全市共有16584人通过评审和认定方式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同比增加5.8%。

  3、积极抓好海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并开展了首批认定工作。组织举办我市赴美国引进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目前已有1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广州地区用人单位达成就职意向。全年引进外国专家584人;执行出国(境)培训项目145个、1030人次;为3400多人次留学回国人员提供各类服务。

  4、力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突破。一是积极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我市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撑。以市政府名义评选表彰80名“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其中13人获“南粤技术能手”奖,大力营造技能成才光荣的良好氛围。两名高级技师获得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开我市先河。2009年,全市共有33986人次申请高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鉴定,26521人次获得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比增加34.72%。二是全面推进实施“273”工程(即:实施“抓质量,调结构,促发展”战略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重构教学、管理、实训、信息、保障、安全和招生就业七大平台;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小型企业研发、创业培训孵化三大基地),促进了技工教育大发展。目前,我市技工学校在校学生已达10.12万人,同比增长6.76%。三是技能竞赛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首次组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观摩活动,并受部的委托,就中国加入世界技能大赛组织的有关事项进行了磋商。推动成都市加入穗港澳青年技能竞赛,实现穗港澳青年技能竞赛向内地城市扩展的历史性突破。广泛开展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据统计,2009年,共举办全市性技能竞赛13场,2098人参与了竞赛活动,对73名技术能手给予了表彰。

  (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事管理更加规范。

  我们发扬“先行先试、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1、先行先试,探索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探索试行聘用制公务员制度,首次组织部分政府部门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赴海外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全面启用公务员管理系统,实现了市直机关及“参公”单位公务员信息动态管理。公务员招考职位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并有计划地安排市直机关新录用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2009年我市党政机关办理录用的1446名公务员中,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比例超过1/3。认真组织落实《广州市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大局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作风教育和行政能力训练。积极推动公务员培训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公务员自主择训和网络远程教育,2009年全市公务员参加培训62.8万人次,培训积分完成率为92.24%。

  2、开拓进取,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召开岗位设置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在160个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试点工作。全力抓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全年通过公开招聘,聘用工作人员6600多名。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人员分流安置配套政策,切实维护了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保障了文化、水务、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配合相关部门顺利完成中小学代课教师“代转公”任务。

  3、狠抓落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台市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办法,市属17所义务教育学校执行新的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现市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市直机关公务员大体相当。按照国家部署,2009年1月再次调整提高离休干部津贴补贴水平。制定市直公务员津补贴与考核、奖惩挂钩规定;完成规范区(县级市)直属机关公务员津补贴工作。

  4、改革创新,健全军转干部安置制度。出台了将安置工作与军转干部服役期间德才表现及贡献挂钩的政策。出台广州市党政机关预留编制内减员职数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办法。与省沟通协调,达成省、市按4:6比例安置“三类人员”(即:单身(离异)、双军人、配偶在军企或在外地驻穗机构工作的军转干部)的意见。全年安置军转干部963人(未含师职干部),如期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安置任务,占全省安置总量的34%。

  (五)劳动关系调处力度持续加大,劳动关系更趋和谐。

  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市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部分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直接影响了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劳动关系新变化,2009年,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有效开展预防、疏导、化解和及时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我市发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415宗,同比下降18.15%;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6126宗(其中,劳动争议案件55995宗,人事争议案件131宗),同比大幅下降30.66%,我市劳动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持了总体和谐稳定。

  1、指导企业认真执行劳动标准。积极帮扶企业,对受外部因素影响、订单明显减少、难以均衡生产的部分企业,经申请批准实行综合工时制。公布450个工种的市场工资指导价格以及不同行业、学历、技能水平和新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制度,逐步构建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

  2、大力加强协调机制建设。一是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将各区(县级市)、街(镇)、村居(社区)纳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范围,推动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评选出28个“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181个“劳动关系全面和谐企业”、4个“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在全市予以表彰。二是构建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新机制。着力打造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协同预防,仲裁调解、人民调解和社会调解三方多层次调解,仲裁、法院和律协三方维护公正等三大调处劳动争议共同体,及时化解引发劳资纠纷的社会隐患,成效明显。

  3、强化监察执法维权。一是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各街镇劳监中队为管理主体的173个节点的网络化管理格局,通过加大日常监察检查、举报专查和执法专项大检查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我市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全市劳监机构共对85862户企业实施主动监察,涉及劳动者393.62万人,督促用人单位与9.42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11.82万名劳动者补办参保手续,为11.9万名职工追还工资、押金等3.48亿元。二是完善解决企业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出台并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工人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办法,424家建筑施工企业交存保证金2.82亿元。与市政法委联合出台预防和处置企业经营者欠薪逃匿问题的工作意见。

  同志们,2009年,是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自我加压、勇于迎接挑战的一年;是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今年1月12日,朱小丹书记批示“去年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社保体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心工作中的突出亮点,值得充分肯定。要大力加强实行大部门体制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新一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上新台阶”。同志们,小丹书记的重要批示,体现了市委对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表扬,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全系统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争取今年取得更好的业绩。

  回顾市委九届党代会以来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走过的历程,我们有很多体会和感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是推动事业大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委九届党代会最重大的决策之一,就是鲜明地提出“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总政策,并相继制定“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朱小丹书记进而提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器、和谐之基、稳定之策’”的重要论断,张广宁市长要求“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广州市老百姓的社会保障问题,广州没有理由搞不好”。在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全系统同志不断深化对市委市政府决策和主要领导指示要求的认识理解,大大增强了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在任务重、矛盾大、困难多的情况下,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坚韧努力,在严峻的考验中,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取得了事业超常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有三点:一是大就业格局初步形成,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2007年至2009年底,累计对45.23万名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327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每户1人以上再就业,帮扶54.74万人次本市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失业人员年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5%以内,保持了就业形势稳定,对稳定全省、全国就业形势做出重要贡献。二是阔步迈入“全民社保”新时代,保障待遇大幅提高。在继2007年推进实施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开展城市规划区内全征地农民参照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保等基础上,在2008年一年中先后出台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十大社保新政策,实现了养老、医疗保险在政策体系上覆盖全体城乡居民,2009年,我市全力推进保障对象全覆盖,至年底,社会保险五个险种参保人数比2006年底净增779万人次,增幅为72.33%。自2007年以来,我市连续6次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目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已增至2057元/月,比2006年的1152元/月增加905元/月,增幅为78.56%,年均递增21%;另外,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待遇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参保人群实际得到实惠最多、群众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几年。三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07年至2009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为50.7万名劳动者被拖欠工资、押金等合法经济权益22.82亿元。初步扭转了劳资纠纷和争议仲裁案件居高不下、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劳动关系的法制秩序加速形成,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取得突破的目标已现曙光。

  第二,从广州率先发展的使命地位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市委九届党代会以来,我们按照朱小丹书记提出的“要毫不松懈地、真心实意地抓、深入细致地抓,抓出广州特色,抓出领先水平,抓出群众满意的实效”要求,着眼事业发展,牢牢把握大局,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重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改革创新,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新举措。惠民政策“补充17条”,就是我们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直接推动下,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意图和决策的具体成果。2009年,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企业稳定就业的措施,我们迅速组织开展了百家企业调研活动,朱小丹书记先后两次作出批示:“此举甚佳”、“百家企业调研活动很好”,张广宁市长也予以充分肯定,陈国副市长亲自组织参与了调研活动,此举对化危为机、争取主动,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出台的为企业减负举措,在全国力度最大。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点工作,并首次提出规范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岗位之间交流转换的做法,较好地推进了三类岗位人员有序流动,为建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打破人才身份界限的科学合理的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通过率先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大大强化了政府对就业工作的调控力度,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通过首创并不断完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形成一系列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提出“面积定人、实名参保、待遇相同”参保方式,有效解决了餐饮等服务行业农民工流动性大、参保率低和得不到有效的工伤保险保障的难题,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自市委九届党代会以来,我市出台的在全国、全省首创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共有20多项,有效地推动了事业创新发展,使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执政为民理念、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市委九届党代会以来,我们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群众解忧愁、谋福祉,有效解决了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生育保障等一系列突出的民生问题。据市统计局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市民对我市近年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完善社保政策”成为3年来最受市民认可的民心工程。另据市社情民意中心“2009年度广州社会经济状况大众评价”调查显示,民众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评价明显改善,可接受度持续上升,其中“医疗保障”可接受度达八成。以上结果,足以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回顾以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分管领导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包括上级业务部门、市人大、政协、纪委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各有关部门有力指导帮助、大力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所有为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上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履行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使命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是我市举办亚运、落实珠江三角洲规划纲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之年,同时,也是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整合、增强合力的历史性一年。当前我们的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失业人口绝对数目依然较大,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巨大支付压力,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离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企业家以及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职业技能培训总体结构、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我市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技工荒”问题仍然突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工作效能还有不少不如人意之处,离“群众满意”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同志们,2010年,将是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关系当前,影响长远,意义重大。

  2010年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突出一个中心、狠抓两个重点、完善三项工作”思路(即:突出就业这个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险、人才开发两个重点,完善人事制度、劳动关系调处、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三项工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2010年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指标是: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2010届广州生源特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达到150家,见习学员达5000人。培训和转移就业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各5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五险合计净增14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稳定在78%以上。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90%以上。

  围绕以上总体要求,要重点统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统筹构建大就业格局。

  1、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将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2010年全市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健全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的同时,启动千人创业万人就业行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举办一场全民创业大赛,征集一百个创业项目,扶持一百个创业基地,培育一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组织一百场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一万人参加创业培训,举办两场大型创业项目推介会,力争发放小额贷款超过五千万元。

  2、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关键,拓宽就业安置渠道。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和政企合作,充分利用举办“亚运会”和城市改造提升及重大项目投资引进对增加就业岗位的拉动作用,拓宽就业安置渠道,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办法,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同时,组织开展一百场招聘进社区、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进家入户送温暖等活动,开拓“零距离服务”与“零距离就业”两个新的就业服务路径,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3、以提高技能素质为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务工前综合教育培训和其他实用型培训为主要形式,使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到厂进镇入村,力促农村劳动力提高技能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促进转移就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组织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到镇进村,开展跟踪就业服务入户到人,充分发挥各项补贴政策的促进作用,力争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我市促进就业的新亮点,力争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4、以促进统筹和公平就业为导向,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农民工务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农民工岗前综合教育,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农民工服务管理系统,完善网上录用备案;研究流动人员IC卡管理措施,推广应用社会保障卡,实现一卡录入、多项业务共享。以广佛同城化为契机,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开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评选活动,激励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热情。

  5、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目标,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落实好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联同有关部门,完善财税、信贷、社保补贴等扶持措施。继续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即: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规模,示范基地增加至150家,见习学员增加至5000人。完善和落实促进特困广州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扶助。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

  6、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打造健全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研究人力资源市场整合的具体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整合工作。研究制订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扶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努力把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催生新的经济增加点。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手段和措施。以本市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三个重点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招聘求职、政策宣传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突出抓好社会保险扩面,统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1、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农村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开展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70%。以推进实施大中专院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办法为重点,积极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以建筑施工等高风险行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参保为重点,大力开展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参保工作。适应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新情况,调整明确各方责任,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险扩面机制。

  2、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政策,加快统一业务操作规范;加快制订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办法。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根据国家、省新农保政策,整合完善本市农保政策。调整养老保险企业缴费比例,逐步平衡各类企业负担。出台解决早期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社保问题的政策。积极贯彻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促进工伤伤残职工职业康复和再就业管理办法》等;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其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优化配套政策和运行办法;实行医疗保险基本药品制度;扩大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的保障效率。制定完善生育保险实施办法。

  3、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调整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扩大医疗保险门诊特定项目和指定门诊慢性病范围,调整医保统筹基金支出结构,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支付比例,进一步减轻参保人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扩大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待遇范围,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费、确诊职业病前的相关医疗费用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减轻参保单位负担。调整增加生育保险产前检查常规项目和提高定额标准。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缴费比例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4、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保经办标准化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依托社区服务平台,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根据“业务下沉、管理上移”原则,逐步实现参保对象可随意选择任一经办机构办理业务。全力解决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市区内控稽核一体化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实时稽核,减少基金支付风险;在各区、县级市推广业务档案影像系统,争取年内40%的区开展业务档案影像化处理。加快推进与佛山、海南、成都等地医保协作,逐步实施珠三角异地就医合作,妥善解决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待遇核发、费用结算以及服务管理等问题。完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管理方式,探索部分项目费用支付谈判机制,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完善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探索分片管理、协作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定点医、药机构监督管理新办法。深入组织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省级示范点、市级4A管理达标工作,完善退管社会化管理服务标准,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与质量。

  (三)突出抓好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开发,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推进实施“121人才梯队工程”。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一园两站两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研究完善我市院士津贴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医疗补贴制度,改进高层次人才休假体检制度。二是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量化评审办法,扩大量化评审专业范围。探索建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面试答辩办法。加强评审工作组织建设,全面打破系统、地区、单位局限,按专业化、社会化原则调整各系列(专业)高、中级评委会评委库,优化入库人员结构,确保评审工作公正、权威。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试点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三是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网络,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推广应用学习。做好“十二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培训需求调研,组织研发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需求的公需课教材。

  2、加强海外智力引进工作。重点实施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做好向国家外国专家局申报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工作。研究制订我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和《引进国(境)外技术、管理人才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出国(境)培训项目管理,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认真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着力创新引智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引智管理和服务水平。

  3、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汪洋书记“经济要转型、企业要创新、工人要升级”重要讲话精神,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机制,整合公益性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和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积极扩大技能培训规模,着力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加快建设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以整体提升本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开展各行各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重点组织推进第六届穗港澳蓉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参与2010年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筹备参加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竞赛说明会。大力推进实施“273”工程,推进我市技工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高端发展,加快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四)突出抓好人事制度改革,统筹健全服务管理机制

  1、加快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根据省的统一部署,按照“适才适用”和“适才适遇”原则,制订我市公务员非领导职位设置的实施意见。探索开展聘用制公务员招聘和管理工作。开展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在招考公务员中的比例,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大公务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的力度。研究制订公务员分类考核要素指标体系。研究加强我市公务员奖励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加大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相关规定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行为规范投诉处理机制。大力推进公务员综合道德建设和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公务员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全员培训,启动公务员“哲学基础知识普及工程”、“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和年轻公务员“外语水平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2、着力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力争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从10月起兑现新的岗位工资。继续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研究制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员安置配套政策。指导和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3、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公务员收入分配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建立职务与级别并行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办法。研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按照国家部署,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并开展总结评估。全面完成街镇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

  4、健全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安置制度。继续完善安置办法。探索在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和系统按考核考试成绩排名竞选职位的安置办法。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研究改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模式,探索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纳入社区管理方式。探索改革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办法,试行计划安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安置办法。

  (五)突出抓好维权维稳,统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

  1、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劳动保障维稳工作,确保广州亚运年的社会稳定。今年是广州亚运年,第16届亚运会11月份在我市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亚运会前后的安保和维稳工作。保障亚运会前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小丹书记关于劳动关系领域“不出大事,不在大面积上出事,不出连锁反应的事”要求,是今年我市劳动保障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亚运”期间劳动保障维稳工作,确保广州亚运会前后的社会稳定。一是大力开展劳资纠纷隐患的排查、治理。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信访维稳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企业、社区,全力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妥善处理好稳定企业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二是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监督检查,对有拖欠职工工资苗头的企业,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对企业经营者欠薪逃匿的,要按照市政法委和原市劳动保障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预防和处置企业经营者欠薪逃匿的工作意见》要求,及时、依法、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力度。围绕“保稳定、促和谐、迎亚运”总目标,进一步加大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力度,规范监察执法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继续大力推进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工人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及时、妥善处置建筑施工单位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加强多部门联调联动处理劳资纠纷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形成预防和处理劳资纠纷的合力。劳动争议仲裁部门要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要求,加快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速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加班工资和工伤赔偿等案件,要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优先处理。

  2、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适度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实施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调整发布及工资指导线制定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结合广州市实际,草拟出台新的地方性劳动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继续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企业和工业园区“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企业内部自主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完善区、街(镇)、村居三级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调解网络,力争70%以上的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

  3、继续做好劳动保障维权维稳基础性工作。一是继续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逐步建立管理科学、运作规范、运转高效、信息互通共享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二是加快以仲裁实体化、队伍专业化和庭审信息化为重点的仲裁效能建设,推进构建预防、调解、仲裁等全过程调处劳动争议的大格局。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要利用“大部制”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建立和完善镇、街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在预防和处置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关口前置、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效能。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企业调解、基层调解、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提高信访工作的效能。根据机构改革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新体制、新格局、新任务,进一步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局长接访、领导包案、带案下访、首问(接)负责制等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机关业务部门处(科)长定期接访和约访制度,扩大疏导渠道,增加接访频度。要及时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坚决杜绝非正常到省集体上访和非正常进京上访现象。

  (六)突出抓好能力建设,统筹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注重科学性、率先性、前瞻性、预见性,统筹做好法规建立和调整工作,积极将重要的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政府规章或地方性法规,构建适应广州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推进需要的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网络、视频、平面媒体、研讨沙龙、论坛、户外咨询、培训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宣传机制,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

  2、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强化服务,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和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以及基层工作平台建设,构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程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学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共同构建法制、文明、公平、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自身建设。大部制机构改革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更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快实现职能整合、干部融合,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加强培训和轮训,优化知识结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抓好行风和廉政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努力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新形象。

  4、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化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统一部署,集全系统之力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保证。

   同志们,新的形势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机构改革后的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站在新的起点,将履行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奋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TOP】【内容纠错】【打印本页】【收藏本页】【关闭窗口